扫码小程序
扫码体验小程序
下载无水印注音版PDF

《楚辞·渔父》注音版PDF免费下载

chǔ
·
(
xiān
qín
)
yuán
yuán
fàng
yóu
jiāng
tán
xíng
yín
pàn
yán
qiáo
cuì
xíng
róng
gǎo
jiàn
ér
wèn
zhī
yuē
fēi
sān
zhì
yuán
yuē
shì
jiē
zhuó
qīng
zhòng
rén
jiē
zuì
xǐng
shì
jiàn
fàng
yuē
shèng
rén
níng
zhì
ér
néng
shì
tuī
shì
rén
jiē
zhuó
ér
yáng
zhòng
rén
jiē
zuì
zāo
ér
chuò
shēn
gāo
lìng
fàng
wéi
yuán
yuē
wén
zhī
xīn
zhě
tán
guān
xīn
zhě
zhèn
ān
néng
shēn
zhī
chá
chá
shòu
zhī
mén
mén
zhě
nìng
xiāng
liú
zàng
jiāng
zhī
zhōng
ān
néng
hào
hào
zhī
bái
ér
méng
shì
zhī
chén
āi
??
wǎn
ěr
ér
xiào
ér
nǎi
yuē
cāng
láng
zhī
shuǐ
qīng
zhuó
yīng
cāng
láng
zhī
shuǐ
zhuó
zhuó
suì
yán

注释

(1)既:已经,引申为“(在)……之后”。
(2)颜色:脸色。
(3)形容:形体容貌。
(4)三闾大夫:楚国官职名,掌管教育楚国王族屈、景、昭三姓宗族子弟。屈原曾任此职。
(5)是以见放:是,这。以,因为。见,被。
(6)淈:搅浑。《说文》:“淈,浊也。从水,屈声。一曰滒泥,一曰水出貌。”
(7)哺:吃。
(8)糟:酒糟。
(9)歠:饮。《说文》:“歠,饮也。”
(10)醨:薄酒《说文》:”醨,薄酒也。”成语:哺糟歠醨
(11)高举:高出世俗的行为。在文中与"深思"都是渔父对屈原的批评,有贬意,故译为(在行为上)自命清高。举,举动。
(12)为:句末语气词,表反问。《论语·季氏》:“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13)沐:洗头。《说文》:“沐,濯发也。”
(14)浴:洗身,洗澡。《说文》:“浴,洒(xǐ)身也。”洒,古同“洗”。
(15)察察:皎洁的样子。
(16)汶汶:污浊的样子。
(17)皓皓:洁白的或高洁的样子。
(18)莞尔:微笑的样子。
(19)鼓枻:摇摆着船桨。.鼓:拍打。枻(yì):船桨。
(20)沧浪:水名,汉水的支流,在湖北境内。或谓沧浪为水清澈的样子。"沧浪之水清兮"四句:这首《沧浪歌》,亦名《孺子歌》,又见于《孟子·离娄上》,二"吾"字皆作"我"字,可能是流传于江浙一带的古歌谣。
(21)濯:洗。
(22)缨:系冠的带子,以二组系于冠,在颔下打结。
(23)遂去:遂,于是。去,离开。
(24)不复与言:复,再。

译文

屈原遭到了放逐,在沅江边上游荡。他沿着江边走边唱,面容憔悴,模样枯瘦。渔父见了向他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么,为什么落到这步田地?“屈原说:"天下都是浑浊不堪只有我清澈透明(不同流合污),世人都迷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渔父说:"圣人不死板地对待事物,而能随着世道一起变化。世上的人都肮脏,何不搅浑泥水扬起浊波,大家都迷醉了。何不既吃酒糟又大喝其酒?为什么想得过深又自命清高。以至让自己落了个放逐的下场?"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一定要弹弹帽子;刚洗过澡一定要抖抖衣服。怎能让清白的身体去接触世俗尘埃的污染呢?我宁愿跳到湘江里,葬身在江鱼腹中。怎么能让晶莹剔透的纯洁,蒙上世俗的尘埃呢?”渔父听了,微微一笑,摇起船桨动身离去。唱道:“沧浪之水清又清啊,可以用来洗我的帽缨;沧浪之水浊又浊啊,可以用来洗我的脚。"便远去了,不再同屈原说话。

背景

《渔父》的写作背景,按司马迁本传和东汉文学家王逸的说法,大约是在楚顷襄王执政时期,屈原遭到流放,政治上遭到重大打击,个人和楚国面临着厄运的情况下,诗人心情忧愤苦闷,来到汨罗江畔,边行边吟而成的。《渔父序》在末尾说:“楚人思念屈原,因叙其辞以相传焉。”为楚人因怀念屈原而收集整理屈原之诗词互相传赠。这说明《渔父》在秦汉以前已经广为流传。

赏析

《渔父》是一篇可读性很强的优美的散文。开头写屈原,结尾写渔父,都着墨不多而十分传神;中间采用对话体,多用比喻、反问,生动、形象而又富于哲理性。从文体的角度看,在楚辞中,唯有此文、《卜居》以及宋玉的部分作品采用问答体,与后来的汉赋的写法已比较接近。前人说汉赋「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刘勰《文心雕龙·诠赋》),在文体演变史上,《渔父》无疑是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的。
在第一部分中,屈原开始露面。文章交待了故事发生的背景、环境以及主人公的特定情况。时间是在「既放」之后,即屈原因坚持爱国的政治主张遭到楚顷襄王的放逐之后;地点是在「江潭」、「泽畔」,从下文「宁赴湘流」四字看来,当是在接近湘江的沅江或沅湘间的某一江边、泽畔;其时屈原的情况是正心事重重,一边走一边口中念念有词。文中以「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八字活画出屈原英雄末路、心力交瘁、形销骨立的外在形象。
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在这部分中,渔父上场,并开始了与屈原的问答。对渔父不作外形的描述,而是直接写出他心中的两个疑问。一问屈原的身份:「子非三闾大夫与?」屈原曾任楚国的三闾大夫(官名),显然渔父认出了屈原,便用反问以认定身份。第二问才是问话的重点所在:「何故至于斯?」落魄到这地步,当是渔父所没有料想到的。由此一问,引出屈原的答话,并进而展开彼此间的思想交锋。屈原说明自己被流放的原因是「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即自己与众不同,独来独往,不苟合,不妥协。由此引出渔父的进一步的议论。针对屈原的自是、自信,渔父提出,应该学习「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的榜样,并以三个反问句启发屈原「淈泥扬波」、「哺糟歠醨」,走一条与世浮沉、远害全身的自我保护的道路。他认为屈原不必要「深思高举」,从思想到行为无不高标独立,以致为自己招来流放之祸。渔父是一位隐者,是道家思想的忠实信徒。屈原在《离骚》中就曾旗帜鲜明地表示过:「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渔父》中的屈原,正是这样一个始终不渝地坚持理想、不惜舍生取义的生活中的强者。司马迁将《渔父》的文字作为史料载入屈原的传记中,当也是有见于所写内容的真实性,至少是符合屈原一以贯之的思想性格的。
全文的最后一部分,笔墨集中在渔父一人身上。听了屈原的再次回答,渔父「莞尔而笑」,不再答理屈原,兀自唱起「沧浪之水清兮」的歌,「鼓枻而去」。这部分对渔父的描写十分传神。屈原不听他的忠告,他不愠不怒,不强人所难,以隐者的超然姿态心平气和地与屈原分道扬镳。他唱的歌,后人称之为《渔父歌》(宋人郭茂倩《乐府诗集》第八十三卷将此歌作为《渔父歌》的「古辞」收入),也称《沧浪歌》或《孺子歌》。歌词以「水清」与「水浊」比喻世道的清明与黑暗。所谓水清可以洗帽缨、水浊可以洗脚,大意仍然是上文「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的意思,这是渔父和光同尘的处世哲学的一种较为形象化的说法。
最后这一部分,不见于《史记》屈原本传中。从全篇结构来说,这一部分却是不可或缺的:它进一步渲染了渔父的形象;渔父无言而别、唱歌远去的结尾,也使全文获得了悠远的情韵。不少研究者认为《渔父》这篇作品是歌颂屈原的。但从全文的描写、尤其是从这一结尾中,似乎很难看出作者有专门褒美屈原、贬抑渔父的意思。《渔父》的价值在于相当准确地写出了屈原的思想性格,而与此同时,还成功地塑造了一位高蹈遁世的隐者形象。后世众多诗赋词曲作品中吟啸烟霞的渔钓隐者形象,从文学上溯源,使我们联想到楚辞中的这篇《渔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