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小程序
扫码体验小程序
下载无水印注音版PDF

《哨遍·高祖还乡》注音版PDF免费下载

shào
biàn
·
gāo
hái
xiāng
(
yuán
)
suī
jǐng
chén
shè
zhǎng
pái
mén
gào
shì
dàn
yǒu
de
chà
shǐ使
tuī
zhè
chà
shǐ使
xún
xiāng
cǎo
gēn
biān
yòu
yào
chà
suǒ
yīng
yòu
yán
shì
chē
jià
dōu
shuō
shì
luán
jīn
hái
xiāng
wáng
xiāng
lǎo
zhí
dìng
tái
pán
zhào
máng
láng
bào
zhe
jiǔ
xīn
shuā
lái
de
tóu
jīn
qià
jiàng
lái
de
chóu
shān
chàng
hǎo
shì
zhuāng
yāo
shuǎ
hái
ér
xiā
wáng
liú
yǐn
dìng
huǒ
qiáo
nán
dēng
chuī
léi
jiàn
biāo
rén
dào
zhuāng
mén
tóu
miàn
shū
miàn
bái
lán
tào
zhù
yíng
shuāng
miàn
hóng
lián
zhe
yuè
miàn
xué
miàn
gǒu
shēng
shuāng
chì
miàn
shé
chán
shā
hóng
le
chā
yín
zhēng
le
tián
guā
guā
huáng
jīn
míng
huǎng
huǎng
dèng
qiāng
jiān
shàng
tiāo
bái
xuě
xuě
é
máo
shàn
shàng
zhè
xiē
qiáo
rén
zhe
xiē
céng
jiàn
de
zhàng
chuān穿
zhe
xiē
zuò
guài
de
shā
yuán
tiáo
shàng
dōu
shì
tào
dǐng
shàng
jiàn
huáng
luó
sǎn
bǐng
tiān
shēng
chē
qián
tiān
cáo
pàn
chē
hòu
ruò
gàn
sòng
gèng
duō
jiāo
bān
chuān穿
zhe
yàng
zhuāng
shū
sān
shā
hàn
xià
de
chē
zhòng
rén
shī
shù
hàn
rén
zhòng
xiāng
lǎo
zhǎn
jiǎo
shū
yāo
bài
hàn
nuó
shēn
zhe
shǒu
měng
tái
tóu
duō
shí
rèn
xiǎn
xiōng
èr
shā
shēn
xìng
liú
xìng
liǎng
jiā
ér
gēn
jiǎo
cóng
tóu
shù
běn
shēn
zuò
tíng
zhǎng
dān
bēi
jiǔ
zhàng
rén
jiào
cūn
xué
juǎn
shū
céng
zài
ǎn
zhuāng
dōng
zhù
céng
wèi
niú
qiè
cǎo
zhuài
chú
shā
chūn
cǎi
le
sāng
dōng
jiè
le
ǎn
líng
zhī
le
mài
zhòng
shù
huàn
tián
qiáng
chèng
le
sān
gǎn
hái
jiǔ
zhài
tōu
liàng
le
dòu
yǒu
shén
chù
míng
biāo
zhe
xiàn
fàng
zhe
wén
shū
wěi
shǎo
de
qián
chà
nèi
xuán
hái
qiàn
de
shuì
liáng
zhōng
zhǔn
chú
zhǐ
tōng
liú
sān
shuí
kěn
jiū
zuó
zhù
bái
shén
me
gǎi
le
xìng
gèng
le
míng
huàn
zuò
hàn
gāo

注释

(1)社:古时地方的基层单位。元代以五十家为一社 。
(2)无推故:不要借故推辞。
(3)不寻俗:不寻常,不一般。
(4)一壁厢纳草也根:一边要供给马饲料。一壁厢,一边。也,衬字,无义。
(5)索应付:须认真对待。索,须。
(6)车驾:帝王乘的车子,因以作为皇帝的代称。
(7)銮舆:帝王乘的车子,因以作为皇帝的代称。
(8)乡老:乡村中的头面人物。
(9)忙郎:一般农民的称谓。
(10)糨来:浆好,刷洗。用米汗给洗净的衣服上浆叫“糨”。
(11)畅好是妆幺大户:正好充装有身份的阔佬。畅好是,又作“常好是”“畅是”“唱道”,作“真是”“正是”讲。妆么(yāo),装模作样。
(12)瞎王留引定火乔男女:爱出风头的青年率领一伙装模作样的坏家伙。瞎,犹言坏,胡来。王留,元曲中常用以指好出风头的农村青年。火,同“伙”“夥”。乔男女,坏家伙,丑东西。
(13)胡踢蹬:胡,胡乱,胡闹。踢蹬:语助词,起强调作用。
(14)一彪人马:一大队人马。
(15)匹头里:犹“劈头”“打头”“当头”。
(16)白胡阑套住个迎霜兔:指月旗。胡阑,“环”的合音。即圆圈。迎霜兔,玉兔,古代神话谓月中有玉兔捣药。一面旗上画的是白环里套住只白玉兔,即月旗。
(17)红曲连打着个毕月乌:指日旗。曲连,“圈”的合音,即红圈,象日的形状。毕月乌,古代传说日中有三足乌。后来的星历家又以七曜(日、月、火、水、木、金、土)及各种鸟兽配二十八宿,如“昴日鸡”“毕月乌”等。
(18)鸡学舞:这里指舞凤旗。
(19)狗生双翅:这里指飞虎旗。
(20)蛇缠葫芒:这是指蟠龙戏珠旗。这些旗帜都是乡下人没有看到过的,只是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随意加以解释的。
(21)银铮:镀了银的铮。
(22)甜瓜苦瓜黄金镀:这是说金瓜锤,帝王的仪仗。
(23)明晃晃马镫枪尖上挑:这是说朝天镫,帝王的仪仗。
(24)白雪雪鹅毛扇上铺:这是写鹅朱宫扇。
(25)乔人物:怪人物,装模作样的人。
(26)黄罗伞柄天生曲:此指帝王仪仗中的“曲盖”。曲盖象伞,柄是曲的。
(27)天曹判:天上的判官。形容威风凛凛、表情呆板的侍从人员。
(28)多娇女:指美丽的宫娥。
(29)挪身:挪动身躯。
(30)猛可里:猛然间,忽然间。
(31)觑:偷看。上文“觑得人如无物”的“觑”,当“斜视”讲。
(32)根脚:根基,犹今言出身。
(33)亭长耽:亭长,刘邦曾经做过泗上亭长。秦制 。十里为亭,十亭为乡。耽(dān):沉溺,迷恋。
(34)拽坝扶锄:泛指平整土地之类的农活。两牛并耕为一坝。坝通“耙”。
(35)麻三秆:麻三十斤。乡间以十斤为一秆。
(36)有甚糊突处:有什么糊涂的地方,意即十分清楚。糊突,糊涂,含混不清。上句中斛(hú):量器名,古人以十斗为一斛。
(37)明标着册历:明白地记载在帐簿上。标,记载。册历,帐簿。
(38)见放着文书:现在还放着借据在那儿。文书,契约。借条。
(39)差发内旋拨还:在官差内立即偿还。差发,差拨,官家派的差役和钱粮。旋,立刻,马上。
(40)私准除:暗地里扣除。准除,抵偿,折算。
(41)刘三:刘邦,排行当为第三。因为他有一个哥哥排行第二。
(42)捽住:揪住,抓着。
(43)白甚么:凭什么。不是询问原因,而是带有批评意味的责问、质问。

译文

社长挨家挨户通知,但有差遣不得借故推托。眼下这差事不寻常。一边要割草喂牲口,一边又要安排差役,必须认真对待。都说皇帝的车驾今日还乡。姓王的乡老拿着酒坛子,姓赵的农民抱着酒胡芦。新洗过的头巾,刚刚浆洗的绸衫,穿戴上真可以装模作样冒充大户。瞎王留引来一伙不三不四的男女,胡吹乱弹一通。见大队人马来到了庄门口,打头的旗帜迎风飘扬:一面旗子上画的是月亮中的白兔,一面旗子上画的是太阳中的三足乌,一面旗子上画的朱雀,一面旗子上画的是白虎,一面旗子上画的是青龙。红漆的叉,银镀的斧,像甜瓜、苦瓜一样的家伙什镀上了黄金的颜色。明晃晃的朝天镫,雪白雪白的宫扇。这几个装模作样的人,拿着些乡下人不曾看过的器仗,穿着些怪里怪气的衣服。车辕上的都是马,套顶上看不到驴,车上还有曲柄的黄罗伞。车前八个天曹判官一样的侍从,车后跟着若干个宦官。更有几个宫女,一样的衣饰穿着,一样的梳妆打扮。那大汉下了车,众乡老向他施礼。可那大汉斜视众人,目中无物。众乡老对他点头哈腰,那大汉挪动身躯用手扶。猛然间抬头偷看,那大汉竟然是一个老相识,这事险些把我的肺给气炸。你本姓刘,您老婆乃姓吕,把你两家的底细从头数:你原来当泗水亭长有点酒量,你岳父教私塾读过几卷书。你曾在俺庄的东头住,也曾和我一起喂牛切草,锄地拽耙。你春天偷采我的桑,冬天向我借了粟,零碎拿走的米麦多不胜数。换田契强秤了我麻三十斤,偿还酒债偷量了我豆几斛。有什么糊涂的地方?账簿里都记着呢,借条都存放着呢!你少了我的钱,却在官差内立刻找还;欠了我的粟,又在税粮中暗地扣除。我说刘三啊,说不定谁会上来把你一把揪住,问你为什么平白无故改名换姓,叫什么汉高祖!

背景

睢景臣的《哨遍·高祖还乡》把显赫一时的汉高祖刘邦作为辛辣讽刺的对象。汉高祖荡平天下当了皇帝后,杀了淮阴侯韩信,又亲自率兵攻打造反的淮南王黥布,威风凛凛地回到故乡沛县。

赏析

《哨遍·高祖还乡》全曲八段。首段写乡中接驾的准备,众人忙碌而“我”独不解,一开头便为全篇定下诙谐,嘲讽的基调。《耍孩儿》《五煞》《四煞》三首曲子铺陈车驾的排场,本应是庄严高贵的场面在老百姓看来都怪里怪气,莫名其妙,这实际上讽刺了皇家气派和帝王尊严。《三煞》《二煞》《一煞》是数落汉高祖当年的寒酸和劣迹,一下子就揭穿了隐藏在黄袍之后的真面目,而他还在人前装腔做势、目中无人,两厢对比,更觉可笑。《尾》曲是全篇的高潮,“刘三”是作者根据史书杜撰的刘邦的小名,乡民呼出,形神酷似,妙就妙在它粉碎了“真命天子”的神话,所谓帝王之尊在辛辣的嘲笑声中荡然无存。这套散曲把不可一世的汉高祖作为嬉笑怒骂的对象,矛头直指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表现出对皇权至上的强烈不满和对封建秩序的无比蔑视。刘邦是一个很爱虚荣的人,《史记》上说他看到秦始皇出巡时的气派羡慕不已,认为大丈夫应当如此。作者没有被史书中所记载的高祖还乡时嘉惠百姓的“浩荡皇恩”所迷惑,而是注重于史书中描写刘邦爱慕虚荣以及欠王媪酒钱不还、诳称贺钱万贯得以见到贵客等无赖行径的材料,通过艺术加工,无情地揭穿了封建帝王的丑恶嘴脸。当然,作者批判的锋芒不仅仅是指向汉高祖一人,而是指向所有欺压百姓却要装模作样的封建统治者及其爪牙,更是指向残酷地实行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的元代统治者。散曲中借乡民之口说刘邦“也曾与我喂牛切草,拽坝扶锄”,流露出轻视劳动的意识,当然是不可取的。
这套曲子的特色之一是情节完整。全曲有背景、有人物、有故事情节,情节中有铺垫、有发展、有高潮,堪称一部情节完整、充满夸张和幽默的讽刺喜剧。几支曲子组成的套曲,能起到一出讽刺喜剧的作用,显示出作者的艺术功力。这出喜剧是有头有尾的。从社长挨户通知皇帝将要驾临,王乡老、赵忙郎等乡里头面人物忙着接待,写到皇帝仪仗车驾到来,八面威风,不可一世;又从皇帝下车后,接受众人礼拜,架子十足,装模作样,写到乡间小民猛一抬头,识破其即是早先贪杯赖债鱼肉乡邻的无赖:故事生动,情节完整,对读者很有吸引力。这出喜剧中的人物是颇有性格的。无论是写乡里接驾前的忙乱,还是写皇帝仪仗车驾的威风,都衬托出“威加海内兮归故乡”的汉高祖的好虚荣、讲排场、气势凌人、威风十足。而紧接着的面目为乡民所识破、老底被乡民所揭穿的描写,则突出了大人物的昔时卑琐低下、今日装腔作态的可恶可憎。社长、王乡老、赵忙郎等忙于接驾的表现,显露出他们善于巴结逢迎的心理。而“猛可里抬头觑”的乡民虽然无知,所见不广,但性格刚直,疾恶如仇,在曲作中也得到了真实形象的刻划。
这套曲子的特色之二在于选择了一个小人物——无知乡民作为叙述人。事件发展的全过程,都是这位乡民亲眼看见的,亲口说出的。这就是角度新。作者在曲作中通过乡民的特殊视角来展现汉高祖这个不可一世的大人物,把至高无上的皇帝贬得一文不值,写作手法实属高妙。皇帝驾到本是极其隆重的场面,可是在乡民的眼中不过是乱哄哄的一场戏:“瞎王留引定火乔男女,胡踢蹬吹笛擂鼓。”到村口迎接皇帝的就是这么一伙不三不四的人,吹吹打打乱七八糟的。仪仗队里的五面旗子,分别画有日、月、凤凰、飞虎、蟠龙等图案,代表着天子的神圣和庄严,可是在乡民的眼中,却是“白胡闹套住个迎霜兔”、“红曲连打着个毕月鸟”、“鸡学舞”、“狗生双翅”、“蛇缠葫芦”,不伦不类,煞是好笑。至于红叉、银斧、金瓜锤、朝天镫、鹅毛宫扇等显示帝王威严的器物,在乡民看来,虽未见过也毫不稀奇。威风凛凛的仪仗队,竟成了“穿着些大作怪衣服”的“乔人物”。在对皇帝的仪仗极尽挖苦讽刺之能事后,作者又通过乡民的眼睛,来写皇帝的车驾:“车前八个天曹判,车后若干递送夫。”天曹判是天上的判官,递送夫是押解犯人的差役,他们簇拥在皇帝的前后,可见皇帝一行是怎样令人畏怖、令人厌恶的货色!接下去写众人迎候施礼。高祖却“觑得人如无物”,以“挪身着手扶”表示回礼,一副小人得志的模样。乡民跪拜后,“猛可里抬头觑,觑多时认得”,作威作福的高祖竟是昔日乡里的无赖,不由得“险气破我胸脯”。最后的三支曲子,通过乡民之口,揭穿“刘三”的老底,不过是个贪酒、赖债、明抢、暗偷、胡作非为的流氓,可是居然改名换姓称作什么“汉高祖”。作品以乡民的独特视角来刻划汉高祖。乡民是无知的,又是有识的;他的看法多属误解,但又反映出许多真实。无知与有识、误解与真实相交织,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乡民复杂而变形的内心世界。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在这个世界里遭到了最无情的嘲弄,完全失去了他的庄严与神圣,展现了无法伪装的本来面目。
这套曲子的特色之三是语言既具有幽默感和讽刺性,又生动、准确,一针见血。全曲是以乡民叙述的口吻展开的,因此用的是与乡民身份一致的语言,亦即乡间生动的口语方言,收到很好的表达效果。曲中形容王乡老与赵忙郎:“新刷来的头巾,恰糨来的绸衫,畅好是妆么大户。”三言两语勾画出迎驾的乡绅土豪令人作呕的模样。“瞎王留引定乔男女”中的“瞎”与“乔”字,点出了乡民们对迎驾的厌恶,认为那纯属胡闹的稀奇古怪的行为。仪仗队的服装被称作“大作怪衣服”,皇帝前后的随从被叫做“天曹判”、“递送夫”,处处流露出乡民们对下乡扰民的帝王的蔑视和憎恶。而对刘邦,曲中连用“那大汉”称之,根本不把至高无上的帝王放在眼里;“觑得人如无物”、“挪身着手扶”显示刘邦的傲慢和装腔作势。末三支曲更是乡民对高祖昔时无赖行为的控诉,用“你”称身为皇帝的刘邦,谴责他“春采了俺桑,冬借了俺粟”,“强秤了麻三秤”,“偷量了豆几斛”,纯是乡间明白通俗的口语,却入木三分地刻划出了刘邦流氓无赖的嘴脸。结尾处语言生动至极:“只道刘三,谁肯把你揪摔住?白什么改了姓更了名唤作汉高祖!”乡民的几句挖苦话令帝王的尊严扫地以尽。以“汉高祖”结束全篇,还另有用意。题目为“高祖还乡”,但如果一上来就明写“高祖”,那么一系列嘲笑、讽刺就无法展开。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先写“还乡”而不是还乡者是谁,逐渐由“那大汉”过渡到“刘三”,最后以村民痛骂“刘三改姓更名”点出“汉高祖”,具有画龙点睛之妙。